阿育吠陀瑜伽(书)

阿育吠陀瑜伽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具有5000年历史的瑜伽之根,提供了身体健康和心灵完善的瑜伽之路。

作者:王志成,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育吠陀瑜伽

 

书摘:

 

瑜伽,Yoga,源于梵文词根yuj,意思是“结合;给…上轭;驾驭”。在印度吠陀文明的早期,代表瑜伽的词是苦行,tapas。其后的梵书、森林书、早期奥义书以及《罗摩衍那》中,瑜伽基本都被描述为“苦行”。在《泰帝利耶奥义书》中,瑜伽指向的是对心意和感官的控制。到了《薄伽梵歌》时代,瑜伽指的则是各种修行,是走向自我觉悟的各种方法或道路。

 

在《薄伽梵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重要的瑜伽道路,即行动瑜伽、智慧瑜伽和虔信瑜伽。这三种瑜伽都和人的心态有关。

 

阿育吠陀瑜伽,包含狭义和广义这两个方面。对于初级阶段的阿育吠陀瑜伽,侧重于狭义的阿育吠院瑜伽;对于高级阶段的阿育吠陀瑜伽,则侧重于广义的阿育吠陀瑜伽。

 

狭义上说,阿育吠陀瑜伽就是利用阿育吠陀的基本原则来指导瑜伽实践。特别是哈达瑜伽体位法和调息法,利用阿育吠陀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身心系统,哈达体位、调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脱离个体具体的体质特征,而毫无区分地从事高强度的体位习练和调息实践,会带来不少问题,甚至带来瑜伽伤害。 广义上说,阿育吠陀本身就是一种瑜伽实践的艺术。这里的阿育吠陀瑜伽不仅凸显瑜伽体位和调息需要基于平衡三个道夏( doshas),达成能量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更要发展种完美的健康,推动道夏的意识维度。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