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智慧(书)

吠陀智慧要求内在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外部自然的深入观照,这与转变我们自身的意愿密切相关,将呈现出我们最深的潜能。

作者:马赫什·帕布

 

吠陀智慧

 

序言:

 

吠陀知识发生在两个互相关联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知识,人不仅是一具肉身,更是一种更高意识的显现。吠陀知识是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它不仅是关于我们生理或心理自我的知识,更是超越我们身体、心意、时间、空间和业(karma)的真正永恒之本性的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宇宙的知识,宇宙不仅是外部层面上的作为意识在从亚原子到超星系所有层面上的一种显现,它也是内部层面上的。知识的这两个层次最终是同一的。作为我们自身真实的本性,这整个宇宙就寓居在我们自身中。作为一个有机体,所有自然的法则和宇宙运作着,而整体就反映在每一个部分上。

 

这样的一种宇宙知识观依赖于我们内在的关于宇宙真理的直接经验。它不只是仅仅关于名称、形态或数的知识;它不只仅仅是对自然之力量的理解,或只是对外部世界一种操控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理解总会遗留问题。这一知识直接把整个世界看作我们自身更大存在的部分。

 

吠陀智慧不是任何纯粹的外部信息或数据——就如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那些信息一样。要获得吠陀智慧,不仅需要更多的知识,也需要我们最基础层面上的改变。获得吠陀智慧依赖于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由达磨(dharma)和正行之原则所定义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要控制心意和感官,放弃个体私我,不把追逐物质世界和个人的享受作为我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吠陀智慧呼吁我们超越欲望、贪婪和依附,呼吁我们放下我们知识的傲慢,放下我们试图控制生活的尝试。它需要真诚、正直、自律、无私以及对智者之智慧恭敬的接受。

 

虽然今天的人们可以容易地阅读书籍和文章,理解复杂的观念和精细的信息,但是这样一种通达更高意识的行为基础却十分稀有,需要大量的自我努力才能完成。如此的行为变化,是瑜伽传统实践的精华,这种实践扎根于禁制(yamas)和劝制(niyamas)中,或发端于真实(satya)和非暴力(ahimsa)之正行的原则和实践。

 

吠陀智慧不是另外一种时尚的、心理学的方法或宗教的信仰。它要求内在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外部自然的深入观照,这一反思和观照和一种根据更高的意志和觉知来转变我们自身的意愿密切相关。这会让反思和观照的结果更加有力、更加持久,它将呈现出我们最深的潜能。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