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上瘾(书)

心理学才把爱和成瘾并列进行全面研究。两位作者一步步地证明了不健康的感情——无论是对药物还是对人——具有一些共通的基础特征。

成瘾是一种应对行为。这种即使不断有不良后果也会持续的行为,就变成了不良适应性行为。行为的持续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过度学习”或脑部可塑性的降低导致行为变得极难改变。可塑性,是指大脑从体验中学习或者改变的能力。可塑性降低,意味着这种能力受到了损害。当一种活动模式被锁定后,就可以说这种模式被“过度学习”了。
这种过度学习的能力,是大脑奖赏系统的一个特征。奖赏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会促进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些系统能产生强劲的内驱力,在它们推动爱情、工作和育儿行为时,就变得十分有益。但是,当不断使用药物,或者进行其他不健康活动而无视其伤害时,它们抗拒改变的强大能力,就变成人体程序中的一个“故障”。

 

他第一次提出了后来关于多巴胺与成瘾关系的重要理论。他提出,连接伏隔核的神经回路中的多巴胺就是换取愉悦的货币,是产生幸福的化学键。我和杰瑞一起第一次吸可卡因那天,我脑中的这片区域肯定被激活了 多巴胺在成瘾和帕金森综合征中发挥的作用之间的联系,可能对于理解理智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多巴胺对于内驱力和欲望的重要体现(即自由意志)是必不可少的。 多巴胺能产生欲望,却不能产生满足感,也就是能产生“想要”,但不能产生“喜欢” 敏感化和耐受也是神经系统细胞层面的基础特征。内隐学习能通过影响人类对体验的情感来改变行为,而敏感化和耐受对内隐学习至关重要。 敏感化和耐受会增加恐惧和痛苦,减少愉悦和快乐,它们看上去是一种拖累,但由于能给学习提供奖励,所以显然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如果没有习惯化,动物就不能避免始终存在的噪声和其他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且也无法完成可怕的挑战,并掌握相应的控制方法。如果所有事物总是看起来新奇刺激,人就无法习惯它们,世界就会让人难以承受,人们也就不能关注真正发生变化的东西。

 

我能正常地与其他人见面、探讨想法,但是我无法在这些基础上建立长久的友谊,或者至少在自己实际结交的朋友身上感受不到真正的情感联系和安全感

大脑是作为预测机器进行演化的,因此就连鸽子这样的动物都会在环境中寻找规律,这样就能帮助它们在获得重要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消费最低的能量。所以,大脑会从奖励中寻找规律,如果不能找到行为和奖惩之间的联系,就会让人发疯。

人类喜欢反复听同一段旋律,原因之一就是想找到声音程式,然后他们就能在不同声音和不同乐器旋律中辨别出这段旋律。而且,热爱规律、能在寻找和预测规律中获得乐趣,能让人在艺术、医学、科学、编程和工程学等不同领域获得成功

赌博成瘾,也可以视为这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在主要靠运气的游戏中,获胜与否也是完全随机的,难怪有些人会控制不住自己要参与这样的赌博。

通过形成不可预测的愉快和低落的模式,赌博和其他行为也能让人上瘾。人没有毒品也能上瘾这一事实,让我们对作用于精神的物质的作用、成瘾风险究竟为什么存在有了更深的理解。时刻寻找规律的大脑,往往会被在特定行为后随机出现的奖励愚弄,试图在间歇强化中寻找规律,让人深陷在追寻本不存在的秩序中无法自拔。

斯金纳最早用来进行间歇强化的鸽子,和许多赌徒一样,甚至会出现一些“迷信”行为,比如四处打转或其他之前做了就会出现奖励的动作。这些动作当然不可能让随机奖励的出现概率提高,但就像赌徒的幸运符一样,它们大概让动物产生了一种能影响结果的感觉,尽管那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

在经典实验中,大鼠会摄取过量毒品,有没有这种可能:把毒品当成一种选择,是因为它们的生活状态都太过糟糕。如果一个人彻底生活在与世隔绝、毫无感官刺激的环境中,很快就会开始出现幻觉,做出各种异常的举动。最近的一篇综述文献发现,在每一项研究中,被试者经过只有几天的被动与世隔绝后,总是有一些会出现精神症状。将一个人单独囚禁起来,不给他逃脱的希望或其他娱乐,也难怪他会理智地决定服用可能致命的剂量的毒品。但是,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下,即使得到毒品较为容易,威胁生命的人类成瘾行为却罕见多了。

研究人员给两组大鼠都提供了加入吗啡的水,这种吗啡水还调得足够甜,用以掩盖吗啡本身的苦味,防止大鼠因为味道而刻意回避饮用,同时也为大鼠提供了普通的水。但是关在标准鼠笼当中的大鼠会舔食吗啡水,而大鼠乐园内的居民大多都不会碰吗啡水。同样条件下,跟有陪伴和探索空间的大鼠相比,生活在鼠笼中的大鼠会多饮用19倍的吗啡水。即便所有的大鼠都对吗啡有生理依赖性,而且学会了通过饮用吗啡水缓解戒断症状,大鼠乐园中的大鼠还是不会那样做。在这部分的实验中,鼠笼中的大鼠的吗啡水饮用量比大鼠乐园里的多8倍。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美国媒体多少次对一种新毒品表示恐慌,声称“比海洛因更容易成瘾”“只要一次就会终生上瘾”,但大多数用过它的人并不会上瘾。有着体面工作、感情稳定且精神健康的人,几乎不可能为了有毒药物放弃这一切。相反,它们只有在一个人的生活一塌糊涂的时候,才会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人类只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成瘾,环境差异会导致同一个人最终出现只摄入正常剂量的糖或嗜糖如命,只偶尔吸食可卡因或对它疯狂上瘾的差异。就物质本身而言,没有哪种物质真正具有成瘾性,只有在特定的思维、环境、剂量、吸毒模式和无数其他个体、生物和文化层面的变量共同组成的背景中,毒品才会让人上瘾。成瘾并不仅仅是吸毒,它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模式。只有容易受到影响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模式获得可能成瘾的体验,人才会上瘾。它之所以是一种学习障碍,就是因为各种因素组合起来相互影响,才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有害的毁灭行为。

如果我当时接受了这些深刻的认识,我的人生可能会就此转折。我身边没有任何人能告诉我适应环境的其他办法,我不知道除了用化学药物逃避现实外,还有什么能解决我社交生活中的问题。

我的内心此时已经残破不堪。我把所有的自我厌恶都藏在心里,被持续的社交困难放大的不安全感,也直接变成了抑郁症,尽管这些都隐藏在我日益严重的成瘾问题之下。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