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动机、知识结构和认知发展,但存在局限,需拓宽视野,积极吸收其他学习理论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指导学习实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是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和解释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来刺激,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学生头脑中增加信息量,而是基于原有认知对新信息重新编码、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皮亚杰提出验收概念,指出学习是学生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调整的过程。奥苏贝尔提出准备性架构概念,认为学习依赖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和认知架构。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发现知识规律的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教师需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许多启示。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接近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区;教学活动的设置应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整体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这需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过程的全新视角。它揭示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重构过程。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和指导学习的重要途径。
然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它过于强调个体内在心理过程,而较少考虑学习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学习并不是学生与自身认知结构的单独角力,学习内容和情境都植根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该理论有必要纳入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的考量。
此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情感、意志等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也较少关注。学习既需要智力,也需要情感的投入。正向情绪能增强学习兴趣,负面情绪则会妨碍理解记忆。意志品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在学习道路上坚持的程度。学习理论需要整合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再者,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个体内在建构,而相对忽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也是一个社会交互的过程。学习者之间信息沟通,经验分享,都会促进更深入的理解。这是该理论可以拓展的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积极吸收社会文化论等其他学习理论的视角。只有多维度地审视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指导学习实践。学习研究任重道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基础,但不应成为约束思维的桎梏。我们期待学习研究的花园里开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学说和理论。
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