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捕捉风暴之艺术(视频)

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捕捉风暴之艺术,你刚刚听到的是我们录下的诺尔飓风的气压、风速和气温数据。气候是我们大多数人看不见的系统的结合,所以我用雕塑和音乐来创造它,不只是让其可见,还可以触摸和听到。

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捕捉风暴之艺术

你刚刚听到的是我们在2007年录下的诺尔飓风的气压、风速和气温数据。音乐家演奏的是这个三维气象数据图,每一个珠子和彩带代表着一个气象元素,也可以视作一个音符。

我发现气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东西。气候是我们大多数人看不见的系统的结合,所以我用雕塑和音乐来创造它,不只是让其可见,还可以触摸和听到。我所有的工作开始都很简单,我用很低技术含量的数据收集装置提取特定环境的信息,工具就是你能在五金店找到的那些。然后我把收集到的信息和网上可查的气象站和海上浮标的卫星云图及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

你可以在这些速记板上看见我汇编的这些数据,上面全是数字。在这些数字里,我从两三个变量开始,进行翻译工作。我的翻译工具就是个篮子,一个由经纬线组成的篮子,当我对纵轴和横轴赋值,我就能用长期积累的数据来编织其形态。我用的是芦苇,因为芦苇很有韧性,我无法完全控制。这就意味着这些数字控制其形状,而不是我。

最后得到的造型是这样的。这些造型完全的通过气象数据或者说科学数据形成的,每一个珠子和彩带都是一个气象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组成了这个雕塑,也展示了二维图片无法展现的元素间的行为关系。当你靠近它,可以看出它确实由数字产生。纵轴是一天里的具体时间,所以一圈是24小时,同时也表示气温的范围。在此框架下我就能把各项数据编进去。

我也把气象数据翻译成乐谱,音符提供了一种更细致的、没有损失的信息翻译方式。这些乐谱都是用气象数据写成的,每一个颜色、每一条线,都是一个气象元素,这些变量共同组成乐谱。我用这些乐谱和音乐家们编曲。同时我使用这些乐谱作为蓝图,转变这样的雕塑,仍然具备三维化可视气候的功能。但现在有了可视的乐谱嵌入其中,它就可以作为一个乐谱阅读。

我喜欢这个作品的一点是:它挑战了我们对可视词汇在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中的假设。这个作品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你把它放在艺术博物馆,这是个雕塑;放在科学博物馆,它就是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放在音乐厅,它又成了一份乐谱。我喜欢这点,因为这对观众常认为“可视化语言是科学的一部分,而不是艺术和音乐”的看法是一种挑战。另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接触科学复杂性的视角

……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

去B站关注UP主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