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书)

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告别“浆糊逻辑”,科学地坚持自己。放下边界不清带来的压力与情绪波动,收获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作者:乔治.戴德,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协会成员、绩效教练、心理咨询师。

 

自我边界

 

书摘:

 

边界聚焦:确定这件事、这个人与你之间的界线

尽管边界焦点只是提出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新方式,它对我们解决棘手的状况也有帮助。但在介绍边界的设定之前,记住,如果问题真的出现了,就一定有解决之道。就如我母亲常说的那样,“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当问题真正出现时,就回顾最基本的原则——我只为自己的行为反应负责,我不能控制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事物。这将提醒你认识自己,以客观的态度重新看待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的问题。例如,以前能够自由出入的“边界”被关闭了,你会怎么处理?

 

继续讨论之前,我想先声明一点:

尊重“边界”是有利的,但却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寻找解决办法的策略,而不是一种解决办法!

我对“边界”的重视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在警告人们不要跟他人建立关系,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我们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与他人保持关系。

作为人类,“边界”让我们认识他人,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边界”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无视。不跨过“边界”,人与人之间不会产生交流,人类就会变成机器人。经双方一致同意的跨越“边界”行为,会让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再次声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两性关系,也适用于友情和其他人际关系。

 

我现在这样说是收回了之前所说的话了吗?

绝不是。确定或重新确定“边界”,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因“边界”受到侵犯而出现问题的方案,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稳更亲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空间”变小了,你拥有的东西变少了。随着我们对对方的熟悉程度和容忍程度的提高,我们也能在彼此的关系中给予对方更多的自由。

 

无论是什么类型人际关系,经双方一致同意的跨越个人“边界”的行为都会让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然而,如果不是因此,即便受到了邀请,在踏入他人的个人区域时,你也要小心“陷阱”。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越过了“边界”,就会提醒自己小心,必要的时候也能够全身而退。有时候,这“陷阱”可能是你无意间越过的一条看不见的线,而对方已经决定提醒你了。通常,我们会认为,别人反对你侵犯“边界”的行为,是对你的人身攻击。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可能的情况是对方感觉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自己的空间受到了侵扰。他们的敏感点被触动了,这引起了他们的反应,而你并未觉知。

 

不要指责他人,只要承认他人有权收回自己的“领地”就好了。如果你不喜欢,那你也撤回,这样一来,下文图中重叠在一起的部分就会重新独立起来。这全取决于你。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