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生活方式(书)

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无论如何,我努力把自身放置在某些内在的态度之中,正如在当下时刻的聚精会神。

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在两种类型的日常生活之间的根本对立:一方面是对生活半无意识的状态,听由自动的机制与习惯引导着我们对于我们的存在以及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毫无意识;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状态,在其中,我们以强烈的方式生活,对我们的在世方式有所意识。

 

对普罗提诺来说,这也是千真万确,他认为,灵魂应当从个体的层面升华到普遍性灵魂的面,或圣知性的层面,而全宙的全部理想体系都在其上。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从一个视野过渡到另一个视野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我一直很喜欢一位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表述:有种生存情境,好比是封闭在瓮底的蚊蝇、井底之蛙,要走出这种封闭,在世界的广大空间里呼吸。我们的行为不是由一种抽象的普遍主义、以一种自动的方式支配的,但在每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摆脱我们的眼罩,如果可以这样讲的话,否则那把我们的视觉仅仅局限在我们自身的利益之上。这指的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并尝试着把我们的行动重新放置在人类的坐标之上,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具体的其他人,也放置在世界的坐标上。

 

理论性的物理学承认并证实地球在运动中,但从知觉的角度,认为地球是不动的。然而,正是知觉构成我们生活的根基本身。我们谈论的精神修炼可以容纳在这种知觉的视野里,最好不要称作“物理学的精神修炼”,因为,在我们的时代,“物理学”这个词只有一个唯一的意义,非常明确的意义,不如称作:关于世界的在场形象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归属的自觉意识。在此,哲学家的体验与诗人、画家的体验相汇通。事实上,正如柏格森指出的,这种体验旨在让人超越我们对世界所拥有的实用主义的知觉而达到对世界的一种无私的知觉,并非作为满足人类利益的手段,而仅仅作为世界本身来知觉。于是,世界涌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仿佛第一次见到它。“真正的哲学,”梅洛一庞蒂说,“在于重新教人看世界。”因而,真正的哲学作为知觉的一种转变而出现。

 

在我们当代的世界中,会重新再有位置给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在这个词的词源意义上,即智慧的探求者,当然指的不是要革新哲学的话语,不是要寻求幸福,似乎这不再流行一一而是探求一种更自觉、更有理性、朝向他人以及广袤的世界更敞开的生活。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