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哪种特质,就用哪种方式激发自驱力(文)

孩子有哪种特质,就用哪种方式激发自驱力。他在玩游戏时,是成就型玩家、杀手型玩家、探索型玩家还是社交型玩家?

孩子有哪种特质,

就用哪种方式激发自驱力

 

去年秋新学年开始前两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游监管令出台,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新规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的20-21点上网打一小时游戏,刚开始实施时,憋了一周的“神兽”们集中在此一时段上线,一度还出现了搞崩了某知名网游的“盛况”。也有成年人调侃“以后玩得菜,没法再谎称自己是小学生了。”还有老母亲感慨:“国家都替你管好了,娃再学不好,找谁去?”

不过,如果老母亲们能了解到,孩子在游戏世界里呈现出的不同的兴趣和行为特征,如果能很好地与现实世界对接,也许孩子的学习力亦会如在魔兽世界里那样不倦不竭。

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子游戏界著名的“巴托尔模型”,这个学说后来火到了教育界,成为人的内在兴趣如何驱动人行为的一个流行学说。或许,游戏乃虚拟的人生,人生乃真实版的游戏。

 

英国电子游戏专家理查德•巴托尔,长期在大学教授网游开发,他是最早一批开发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MUD)的先驱之一。

念本科时,他就和小伙伴共同开发了MUD,即文字网游,是最早的网络游戏。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玩家的个性与游戏行为间的关系,巴托尔长期观察和研究玩家在多人游戏下的游戏行为。

上世纪90年代,他推出了一篇游戏玩家分类的研究论文,文中依据玩家在其内在兴趣驱动下呈现出的不同偏好的游戏行为,将玩家分为四种类型:Achiever(成就型玩家)、Killer(杀手型玩家)、Explorer(探索型玩家)、Socializer(社交型玩家)。

 

成就型玩家  

玩游戏的目的与乐趣主要是目标导向,通过行动“打败”游戏,实现理想,做出成就。

 

探索型玩家  

追求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游戏的目的不是驾驭游戏,游戏只是手段,为的是探索、了解游戏的设计意图和运行机制,他们是最接近游戏设计者本尊的一类人。

 

杀手型玩家  

此杀手并非指“杀人”,而是指玩游戏的乐趣主要源于与人竞争,碾压对手。

 

社交型玩家  

较之玩游戏本身,这类玩家把游戏当做社交工具,他们更享受和别的玩家一起玩的乐趣。在游戏论坛里和其他玩家一起聊天令他们最开心。

……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全文。


观看全文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