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世界的禅(书)

禅说,从自己身上提出来的问题,就从自己身上找出其答案。为什么呢?因为答案总是在提问之中。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里,龙树的中观学派指出,“智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以直接透视“空”(sunyata)为基础的。但是,中国禅与印度哲学思想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毫不关心对离开有限的现世进行抽象的、形而上式的思考这一点。禅的这个特色,从其“问答”的形式来看显露无遗。禅的问答通常直接从生命出发,不容诸如思维和表象等作用的介入,而直接与生命本身发生碰撞。因此,禅学呈现出来的是一副活泼生动、充满活力的面目。

 

禅的问答里,并不涉及有关神、救赎、启示、罪、饶恕等宗教或精神上通常提出的问题。这个缺失甚为显著。如果禅与我们精神上的欲求毫无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觉醒有怎样的意义呢?禅能在刷洗碗碟中找到救赎吗?耕田时,或是卖东西时,能找到救赎吗?赏花之时,互相问候的时候,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像某些神僧,时而莫名其妙,大喊大叫那样,能得到解脱吗?禅学总是拒绝讨论、立说、说教,或尝试解释。反之,禅说,从自己身上提出来的问题,就从自己身上找出其答案。为什么呢?因为答案总是在提问之中。神僧有言:“我说的话,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可能成为你的;一切必须是从你自身中发起和成就。”

 

禅强调智慧必须从自身所生,这点令人深思。禅并不是对佛教从头否定。相反,禅正是在佛教的框架中心处存在。它所教导的主要有两个要素:智慧及慈悲。确实,禅也强调佛教体验中慈悲的一面。而慈悲呢,总是在为其同胞兄弟—智慧的到来助力,从中生出了各种妙用功夫,成为了创造的源泉。


点击此按钮,了解更多

FavoriteLoading加入收藏夹

Leave a Reply